本周金句:
探访与临终关怀--徐勇斌
时间:2010-10-26 来源/编辑:吴戈 浏览次数:33785  【返回首页


终极关怀
徐勇斌
2010年10月26日

    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为要作死人并活人的主。
——罗14:7-9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来9:27

第一章  终极关怀的概述
一、什么是终极关怀
    临终关怀,是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中文的“临终关怀”一词译自英文Hospice Care。广义的讲,Hospice一词的意思是:“在家或医院中为临终的病人提供物质上和情感上的帮助。”按照这个定义,早在远古时代,在人类文明出现之时就已经有了临终关怀。尤其是基督教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以及实践的建制、人员和场所。临终关怀之所以是基督教的传统,源于基督教对人的认知。
二、对人的认知
    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帖前5:23


一)人的组成
   人为上帝所创造,人由灵、魂、体组成。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2:7)灵魂是气息,神吹的这个“生气”不仅仅是人呼吸的“气息”,而是神的生命的一部分。灵魂又是身体的主人,人肉身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灵魂的生命是无限的、永久的。从表面来看,人的肉身具有活力,其实那是肉体内的灵魂带动着肉身在活着。人的肉体死了,便魂游向外(保罗有此体验林后12:),所以圣经说:“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各2:26)。
  二)关于灵魂的真实性
    一些科学家则通过实验,客观地证实了灵魂的存在,甚至还称出了灵魂的重量。  
1988年4月的《科学博览》杂志上,有篇文章叫《探索灵魂》。文中提到约翰·埃克尔斯,是个伟大的生理学家。他对脑的突触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认为神经细胞在突触上相互联络,从而获得1963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金。他的这一成果有力地维护了古老的宗教信仰,即人类是由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巧妙地结合而成。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在胚胎的发育或幼小的某个时候,就具备了非物质的思维和自我领悟的能力。这种“人的灵魂”使我们具有了人类的特性:自我意识,自由思考,个性,创造性,甚至爱、恨、怕等。我们“非物质的自我”操纵着它的“联络中枢”,就象司机驾驶汽车一样。他最大胆的设想是:断言“非物质的自我”在物质的大脑死后依旧活着。
  据1991年12月18日《扬子晚报》题为“灵魂有重量吗”的文章报导说:1901年,美国邓肯大学的麦克唐盖尔博士做了一次特殊的试验:把一名即将咽气的肺病患者移放到一架很大但很灵敏的光束天平上,大约过了三小时四十分钟,病人的面部表情骤然消失。在那一刻,光束发生了偏移,有21.26克的重量失去了。在随后的两年半时间里,他又对五位病人进行了验证,这些病人在死去的一瞬间,失去了10.6克—42.5克的重量。这除了说明是灵魂离开身体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最有意义的是,麦克唐盖尔又对15只狗做了同样的试验,结果,每只狗在死亡前后都没有失去任何重量。这是因为狗是没有灵魂的,也和圣经说法相符合,因为神在造万物时,只给人造有灵魂,而动物、植物都没有。有人会问,人死时失去的20多克重量,会不会是人们常说的“咽气了”的那一口气出去了?通过狗的试验就可以说明不是那一口气,因为狗也喘气,也咽气,可狗的重量就没有变化,这足以说明少的重量就是人的灵魂。
三、终极关怀的发展史
    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运动则始于1967年,由英国的女医生桑德斯博士在伦敦创办世界第一个现代临终关怀机构:圣·克里斯多佛临终关怀医院,被誉为 “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标志着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开始。继英国之后,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展临终关怀服务。近年来,临终关怀运动在全世界又有了长足发展,成功为社会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溯源,可追溯到251年。
公元251年,一次毁灭性的瘟疫横扫罗马帝国,整个罗马至少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非命。当时的亚历山大主教迪奥尼修斯在公元260年的复活节写了一篇信札,详细描述了基督徒如何不顾自身安危地医治、照料病人,甚至因此而染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篇信札是较早的纪录基督徒从事临终关怀的文字。此时的临终关怀还仅限于瘟疫或其他流行疾病出现的时候,地点则主要是在一些基督徒的家中,照顾的对象也只是身染疾病的病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在同时代的希腊罗马的非基督徒,他们“常常在恐惧中逃离,丢下病人任其死去”。可以说,早期基督徒所进入的世界,是一个缺少善行、怜悯,充满残忍、冷酷的文化,“在照看病人和生命垂危之人方面,是一个巨大的空缺”,而早期基督徒却将自己的慈爱带进了冷漠之中。历史资料显示,在当时社会中基本上没有医疗机构。即使有类似的机构出现,也只是用于医疗贵族或士兵,而不为贫苦百姓提供救治。普通百姓对医院的需求直到公元4世纪才有所改善。而这种情况还应当归功于基督教对制度化医院的大力支持。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决定,主教要在每一座有教堂的城市建造一个收容所。圣巴西尔医院则是响应这次号召建立起来的第一所医院。到了公元6世纪,医院已经成了修道院的一个常规部分。
    早期临终关怀的快速发展发生在中世纪,这与基督教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对临终关怀造成直接影响的事件便是医院的迅速发展和护理体系的创建。虽然历史学者对十字军东征的评论绝大多数都是负面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为满足军队的需要而广泛建立于巴勒斯坦和中东其他地区的医院在那二百年时间里的确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十字军还建立了保健系统,为所有人提供健康保护,其中,修士、修女承担了大部分的护理工作。除此之外,中世纪基督徒朝圣这件史实也极大的促进了早期临终关怀的发展。当时的修道院出于宗教的旨意,往往在修道院中或修道院两旁附设房间,用于长途跋涉的朝圣者和客商在其间充饥、养病、疗伤。此时,一部分人因为修女、教士的照顾而脱离了危险,而另一部分受伤严重的、病危的军人及病人则在他们的照料下离开人间,但死后得到神父的祈祷和妥善的安葬。
    现代临终关怀在历史背景、关怀目的、关怀对象,关怀内容等方面都与中世纪的Hospice有着相当大的不同,它提倡“在人们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的情况下,放弃积极治疗,注重病人尊严和身体心灵各方面的需要,减轻病人痛苦,提升病人的生死品质,并延伸到给病人家属以哀伤辅导及支持”。
从上述对历史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广义上的临终关怀并不是基督教的发明创造。但是,今天被我们所了解的、制度化、规范化、普及化的临终关怀的发展却始终没有脱离过基督教的深刻影响。总体来说,基督教为现代临终关怀积累下了三个坚实的基础:慈爱、医院和护理。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影响和推动,便没有今天的临终关怀。(《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美】阿尔文·施密特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33-149页)
四、终极关怀的意义
    现代临终关怀在历史背景、关怀目的、关怀对象,关怀内容等方面都与中世纪的Hospice有着相当大的不同,它提倡“在人们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的情况下,放弃积极治疗,注重病人尊严和身体心灵各方面的需要,减轻病人痛苦,提升病人的生死品质,并延伸到给病人家属以哀伤辅导及支持”。
第一个现代临终关怀是由英国人桑德丝于1976年在英国伦敦创建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其基本理念是:“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你一直活到最后一刻,仍然是那么重要,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详逝去,但也尽一切努力,令你活到最后一刻。”而这一理念实际上是与基督教信仰密不可分的。、
    从上述对历史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广义上的临终关怀并不是基督教的发明创造。但是,今天被我们所了解的、制度化、规范化、普及化的临终关怀的发展却始终没有脱离过基督教的深刻影响。总体来说,基督教为现代临终关怀积累下了三个坚实的基础:慈爱、医院和护理。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影响和推动,便没有今天的临终关怀。
一)目标
    美国老年病学会制定的临终关怀八要素:①减轻病人肉体和精神症状,以减少痛苦;②采取能让病人表现自己愿望的治疗手段,以维护病人的尊严;③避免不适当的、有创伤的治疗;④在病人还能与人交流时,给病人和家属提供充分的时间相聚;⑤给予病人尽可能好的生命质量;⑥将家属的医疗经济负担减少到最小程度;⑦所花医疗费用要告知病人;⑧给死者家庭提供治丧方面的帮助。 
我国临终关怀医院的目标:①提高老年临终者生存质量,维护生命尊严。较多的临终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不是在舒适、平静中度过,而是处于现代医疗技术、麻醉、药物的控制下,死亡之前均有接受侵入性治疗等痛苦的经历,身上插着各种管子,充满了恐惧、痛苦和无奈。临终关怀则为临终老人及家属提供心理上的关怀与安慰,帮助临终者减少和解除躯体上的痛苦,缓解心理上的恐惧,维护尊严、提高生命质量,使逝者平静、安宁、舒适抵达人生的终点。因此,临终关怀护理是满足老年人“老能善终”的最好举措。②安抚家属子女,解决老人家庭照料困难。临终关怀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社会化的老年人照顾,尤其是对临终老人的照顾,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他们家属和子女的需要。对于一些家庭,特别是一些低收入的家庭来说,临终关怀可以让老人走得安详,让病人家属摆脱沉重的医疗负担的同时,也安慰了他们的亲属子女,让他们更好地投身到自己的事业中去,也不至于受到社会上的指责。因此临终关怀是解决临终老人家庭照料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③节省费用,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尽管临终关怀需要社会支付较多的服务费用,但对于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来说,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减少大量的甚至是巨额的医疗费用。如果将这些高额无效的费用转移到其他有希望救助的病人身上,它将发挥更大的价值。医疗保险费用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时建立附设的临终关怀机构,即综合医院内的专科病房或病区,可以解决目前大多数医院利用力不足,造成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又可以综合利用医院现有的医护人员和仪器设备,因此,为节约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了可能。④转变观念,真正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推广临终关怀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一方面教育人们要转变死亡的传统观念,无论是临终者、家属及医护人员都要面对现实,承认死亡;另一方面,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现实,而通过临终关怀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以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它实质上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临终关怀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二)基督徒对死亡的再认识
    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与耶稣一同带来。
——帖前4:13-14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
    基督教的“终极关怀”是在人的内在精神层面放上一种超越时间和死亡的盼望,因着这种盼望引导人的心理去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入无限制之中去拥抱永恒。这里的结束乃是另一个时空的永恒。就如神学家潘霍华所言:“是新的帷幕的开始”。
    基督徒如何建立起这强大的信仰,实在是摆在我们当前的最大课题。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黄岭峻和其学生朱晓杰(主要研究政治心理学)他们撰写了《他们为何走向耶稣——关于武汉市93位基督教徒信仰原因的调查》一文中,对93位的信仰原因进行了分类:①求医治病类,这类信徒以老年人居多,一方面他们遭受着老年时的各种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精神上的信仰支持,所以很容易信仰救苦救难的上帝。虽然在所有受访者中只有14%的人认为“信仰基督教可以的到神的庇佑,不生病或减轻身体的病痛”,但其中50岁以上的老人就约占53.8%。②打发时间类、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有14%的人是无职业的,离退休的工人也占11.8%,他们当中有下岗工人、有替人打零工的工人、也有赋闲在家待业的,平时没有什么事情或者活动来打发时间,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无聊中。而到教堂这种人群相对集中搞活动的地方,他们自然容易被吸引。③寻求开导类,人际关系的方面,有33.3%的信徒认为“信教可以给我一颗坚忍平和的心,是我的人际关系变好了”;而另外有36.6%的信徒认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信仰基督教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归属感”。正因为此,一些人士为了解决心理疾病所带来的问题,也走向了基督教。④感受关爱类。这一类人通常会注重在基督教堂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关怀,并且通过亲身实践基督教义,比如“互助友爱”而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充满爱与关怀的,会因此更加坚定生活的信念。⑤追求至善类。在受访者中,有20.4%的信徒是因为“社会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信仰基督教可以给人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才信基督教的。而基督教中所宣扬的“爱”的理念是吸引他们的最主要因素。⑥家庭影响类。这类信徒一般都极其地虔诚,他们大都是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开始信奉基督教,较少地考虑其他的目的。这一类也是受访者中唯一不具有明显功利目的信仰者,不过,他们所占的比例甚少,只有不到11.2%。
    结论是,由于目前中国基督徒在信仰原因上的过份功利化倾向,也使他们在理解基督教教义方面与正统的宗教学说有所偏离。在调查中,即发现绝大多数信徒(占受访者的64.5%)并不相信“信仰基督灵魂能够得救,死后可以上天堂”,他们更多的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接受了基督教信仰。
虽然不能完全确认此份调查报告就是我们教堂的真实写照,但是在教会中对死亡恐惧的大有人在。表现在面对家人与弟兄姐妹临终时,我们总是认为活着比离世归天好,甚至不能接纳他们的离去。故此,教会加强对生死观的认识尤为必要。

第二章  对死亡的认识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诗90:10
      
    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诗90:12
一、传统死亡观
    儒家死亡观:信天命。“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道家死亡观:出生入死。
    佛教生死观的核心: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转世。
    希波克拉底:我愿尽我力之所能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 ,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
    基督教生死观:死亡是人类生命中一个必然过程,所谓“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亡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并不是人生的幻灭,也不是人生的终结。对于信徒来说,死亡不是关上了的门,而是敞开另一道门,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门,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更美的复活。信耶稣而悔改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是视死亡如同和主同在、同行、与主更加亲近的看法,可以说是基督教对死亡最超越的见解。
二、与死亡标准与过程
一)、死亡定义
    身体的生理系统不再构成一个整体,或整体的有机体功能之永久的丧失。联合国人口统计部认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切征兆的永久消失。
1、医学辞典解释:心跳及呼吸停止所显示的外部生命的消失。
2、医学死亡:持续12小时无自发性的自主呼吸运动,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及心脏出现不可逆转的停止。
3、临床死亡:人的身体重要系统如心脏、呼吸及血管等停止工作。
4、社会性死亡:是一种社会性的过程,一个人没有思想、没有感觉时,即为社会性死亡。
5、法律死亡:由医生的诊断书来宣告的死亡。
二)临终、濒死与死亡过程
1、临终的定义
    临终是临近死亡的阶段,无论何种原因所造成的人体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将要走向终点的状态,即为临终。
2、时限
   中国:当病人处于疾病末期,死亡在2-3个月内不可避免。
   美国:病人已无治疗意义,预计寿命在六个月以内的人
   日本:预期寿命在2-6个月内的人。
   其它国家:病人的生命垂危,需要住院直到死亡,平均天数为17.5天为标准。
3、死亡的过程
   死亡是一个逐渐进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濒死期
   此期是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机体各系统功能严重紊乱,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各种射减弱或迟钝;肌张力减退或消失;心跳减弱、出现潮式及间断呼吸。
“濒死现象” 的“模式”:一是,死亡时,发现自己脱离了自己的身体,形成了两个“我”:一个肉体的“我”躺在医院接受医生的抢救,另一个透明的“我”飘出了体外,能够看到医生护士们的抢救情况——复活后马上一叙述,竟一点也不差!可当时他的确是死亡了,不会有人告诉他抢救时的情景,他是怎么知道的呢?二是,进入一个黑暗的隧道,到了另一个世界。有的人到了光明的世界(天堂),有的人到了可怕的世界(地狱);有些人见到了故去的亲人和其他“宗教人物”(耶稣、天使或魔鬼)。甚至没有文化背景的还不会认字写字的小孩子,在经历了“濒死”之后,所见所闻也和成年人一样!三是,看到了自己和别人以前的一幕幕生活情景,甚至还发现过去自己不知道的隐私:一个女子在经历“濒死”时,看到自己过去的往事,竟发现自己曾经被上司用酒灌醉,然后被他强奸(《死后见闻》第85页)。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经历“濒死”后说,他在那个世界看见了他的弟弟,父母大吃一惊,认为他这是幻觉,但他继续说,那个小弟弟告诉他,是他们的妈妈在13岁时怀孕生下的他。于是,这件事再也瞒不住了,小孩的父母因此产生了裂痕,最终导致了离婚(《天堂印象》第290页)。
    在《垂死体验》记录片中,看到美国的科学家已经对此进行了研究。有过20多年研究“濒死现象”经验的莫斯医生(Melvin·Morse)说:“知觉不是脑的功能,有些人在经历“垂死体验”时,脑电图全无反应,他们的脑部没有正常运作,但也能恢复知觉。”有意思的是,在影片中,莫斯医生说他并不相信上帝。发生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此类的见证:例如王一鸣弟兄、肖教师父亲等。
    2)临床死亡期
    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散到皮质下部位,延髓处于极度抑制状态。
表现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瞳孔散大,各种反消失,但各
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 。此期一般持续 5—6 分钟,时间过长,大脑将发生不逆的变化。
3)生物学死亡期
   此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及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整个机体不可能复活。
    三)对死亡的认识
   青年期的人们虽具有完整的死亡认知,但在情感上却较倾向漠视死亡。面临死亡威胁时,有较深的愤怒、挫折感、失望。
   中年期的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较年轻人低,在面临死亡威胁时,中年人要调适的不只是个人存在的问题,还会牵连到家庭、子女的调适问题。
   死亡在某些情境已被视为老年人的解脱或发展的历程。经历了朋友、亲人的死亡,多数老年人已渐渐体会到死亡迫近,并逐渐调整本身对死亡的看法和情绪。老年人对死亡的焦虑比中年人低。
四)影响死亡态度的因素
1、童年时对死亡的体验
2、年龄 
3、社会文化因素
4、宗教信仰 
5、医疗卫生领域的态度 

第三章  如何进行临终关怀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太5:7
   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
——林前6:19-20
一、了解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库布勒·罗斯博士将身患癌症病人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整个阶段的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否认期
    1、不承认自己患了绝症或病情在恶化,认为这可能是医生的错误诊断,企图逃避现实,到处询问,要求复查,整日心神不定。不,这不会是我,那不是真的!
    2、否认是一种应付突然不幸的心理防卫,但也可导致少数人心理突变而采取自杀行为。
    二)愤怒期
    1、已知病情预后不佳,但是不能理解这种结论,气愤命运在作弄自己和即将要失去的健康和生命。
    2、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
    3、痛苦、怨恨、嫉妒和无助的心理情绪交织在一起。
    4、病人常以漫骂或破坏性行为对家人或医务人员发泄其内心的不满。
三)协议期
1、承认已存在的事实,不再怨天尤人,而是向医生提出要求---尽一切力量想办法延长生命并期待着有好的治疗效果。
2、请让我好起来,我一定……。
3、此时心情时而安静时而烦恼,但是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4、对过去的错误行为表示悔恨,希望能得到宽容,得到较好的治疗与护理。

四)忧郁期(忧郁与暴躁)
1、已认识到自己的病治疗无望,而身体每况愈下,痛苦日益增长,加上未竟的事业,经济收入减少,家庭角色转变等问题,情绪十分消沉、抑郁和绝望。
2、好吧,那就是我!
3、病人此时变得沉默寡言、极度伤感,急于向家属交待后事安排,愿意家人(特别是至亲者)全天守侯床旁。
五)接受期
1、认为自己完成了人生的一切,重要的事情均已安排妥当,等待着与亲人的最终告别---准备面对接受死亡。
2、好吧,既然是我,那就去面对吧!
3、此时,病人对死亡不再恐惧和悲伤,显得平静、安详。
4、病人不再呻吟,同时也要求陪伴的亲人和来访者保持安静。
   库步勒·罗斯博士同时指出,以上五个阶段不一定按顺序发展,不一定互相衔接,有时交错、有时缺如;各阶段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总之,临终病人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可以依个体差异而有所变化。
    二、临终病人的生理变化
1、面部:出现希氏面容
2、皮肤:苍白、寒冷、
3、呼吸系统:呼吸困难
4、中枢神经系统:嗜睡、木僵或昏迷
5、消化系统:厌食,恶心,呕吐
6、泌尿生殖系统:便秘或腹泻,大小便失禁
7、肌肉骨骼系统:肌张力逐渐降低、吞咽困难,无法维持良好、舒适的功能体位(被动体位),软弱无力等。
8、感知觉系统:意识改变疼痛,但其他感觉能力丧失;也可产生幻觉等。
9、循环系统:循环减慢,脉搏快不规则
三、临终关怀的具体措施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是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一项对100位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位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但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半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对临终病人,必须依据其不同的心理分期过程,予以特殊的心理护理。只有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地针对不同心理状态予以相应的照护,才能使临终病人得到真正需要的心理安慰与疏导,恢复到一定程度的和谐与平衡,从而安详地、舒适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
一)心理关怀
    1、否认期
1)认真倾听病人的谈话。
2)不要揭穿病人的防卫。
3)不要欺骗病人。
4)要防备少数病人的心理失衡,以扭曲的方式(如自杀)对抗此期的负重感。
5)对于否认期的病人,我们还应进行面对现实的教育和引导。
    2、愤怒期
1)把病人的这种愤怒看成是一种正常的适应性反应。
2)应对病人表现出同情和理解。
3)对病人不礼貌的言行,护士应忍让克制,遇有破坏性行为要予以制止和防卫。

4)尽量让病人表达其愤怒,让其有情感宣泄的机会。
5)在适当的时候陪伴病人。
3、协议期的护理
1)要转移病人对死亡的思维,调整其痛苦心理。
2)要及时地引导病人,积极地安排生活。
3)要尽可能满足临终病人提出的要求,让他们充实地度过生命的最后历程。
4、忧郁期的护理
1)帮助病人剖析死亡,使病人能正视死亡,鼓励其消除焦虑,使病人建立起新的心理支柱。
    2)分析病人悲伤原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3)注意安全,预防病人的自杀倾向。
    5、接受期的护理
    1)不要强迫与病人交谈。
    2)始终要有人陪伴病人。
    3)继续关心和支持病人,加强生活护理。
二、生理方面的护理
    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美国老年学会认为,“有太多的死亡遭遇了没有必要的救治和住院治疗,死亡的过程在痛苦和受难中被拖延得很长很长”,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但另一个极端却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种种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1、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2、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但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3、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鸦片制剂作用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方法。
4、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相反,脱水和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欣快感。这种时候即使给病人输注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地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5、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哮吼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病人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得高一些,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
6、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第四章  关爱老年人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弗6:1-2
劝他如同父亲。劝少年人如同弟兄。劝老年妇女如同母亲。
     ——提前5:1-2
一、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
一)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
二)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发达,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高,我国上海地区现在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2岁左右。这说明我国社会正面临着一股“银发浪潮”,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老龄化问题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截止2000 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 亿以上,8 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据南方人口杂志报道,未来中国人口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未富先老, 老龄化来势迅猛、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与劳动年龄人口相对过剩并存, 与人口基数庞大同行。2000 年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 %,年龄中位数接近30 岁, 老年人口也从低龄化向高龄化转变。预期老年人口到2025年将达2亿,2045年达到3亿。我们只用了1/ 4 个世纪的时间实现了西方大多数国家历经100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 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的汹涌而至,人口逐渐步入老年型。
二、老年化过程中心理变化和心理健康问题
    在心理学上,人生过程被称为“生命发展周期”,家庭的存在被称为“家庭发展周期”。意思是人生过程是分阶段的,这是一个发展和丧失同时进行的过程。人生的晚年也是人的一个发展阶段。我们每个人不管多大年龄,毫无疑问都在逐渐地成为老人,这个说明人的存在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老年化的过程,而不可能是一个年轻化的趋势,这个谁也避免不了的,上帝和自然是这样安排的,也很公平。每个人都希望:就是在这个老年化过程中,尽可能生活的舒服、自然、没病没灾,尽其天年。但从四、五十岁开始中年期开始,成人的五官功能就开始衰退,到老年期就更明显,因此进入老年,人们最先要注意的是:预知身体上哪部分、哪方面可能先出现问题,然后有所预防和适应。
    一)感知觉变化
1、视力变化  眼睛对冷色调颜色如蓝、绿及紫色不易区别,而对暖色调系统如红、黄、橘色还比较敏感;视网膜视敏度下降,对明暗光线的变化也不太适应,因此老人居住的房屋,要布置的色彩鲜明,灯光足够。
2、听力变化  容易产生耳鸣、幻听、听力下降(听不好高调音,对低调音听的还可以)、使用助听器的问题。
3、味觉衰退 味觉细胞退化,对甜、苦、酸的味觉减退(不太敏感),影响胃口,饮食习惯有改变,牙齿脱落影响咀嚼功能。
4、皮肤与头发 皮肤老化原因,皮肤的微小血管减少、萎缩,皮肤的血液循环流量减少,皮下脂肪减少,汗腺、皮脂腺萎缩,皮肤色素细胞功能降低;头发老化。
5、骨骼与关节  骨刺带来的问题、骨质疏松导致驼背和骨折;注意保持直立姿势,不要搬运重物;注意家庭和公共设施方便老年人的设计。
二)智力功能变化
    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甚至在不少方面超过中青年人。一系列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研究表明,老年期智力与多方面因素相关包括生理健康、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因素。因此,坚持用脑有利于在老年期保持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而且活动锻练对智力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读经与团契及教会服侍有利于老年人的保持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高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三)记忆力
    年纪大了,会遗忘生活琐事,如记不得刚才把眼镜和钥匙放在什么地方了,把重要的文件和钱款放在什么地方了,甚至有时候连亲友的名字一时记不起来了,忘记自己家门牌号等。老年人主要是还是能回忆过去的事情,但对眼前的事情反而记忆较差。所以出去拜访朋友,做什么车、什么路线最好先记在小本子上。
四)感情与情绪
    老年人在感情上变得比较脆弱,不喜欢听坏的或悲惨的事情。在生活中不愿谈生病、长癌这类话题,不愿被别人说自己老了、快死了之类的话。
对事情比较小心、胆怯,容易担心,唯恐有不好的事发生。也容易患上焦虑抑郁心情。不喜欢听打打杀杀、恐怖、血腥的事情,看电视也是喜欢轻松欢乐的节目。甚至有返老还童的现象,有的甚至象小孩一样变的有点幼稚、天真,喜欢小动物,喜欢和小孩子玩等。
五)性格与心理的变化
    老年人有时候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缺少对别人的关怀。谈话比较爱谈自己的事,容易向别人诉苦,有体诉的倾向,有疑病的倾向。有时候性格变得警戒、怀疑,或者固执保守。生活变得孤单、寂寞和忧郁。对身体的残缺、功能的衰退焦躁不能适应。对死亡的恐惧等等。
三、老年人的心理适应
    白发是荣耀的冠冕。在公义的道上,必能得着。
——箴16:31
一)迎接老年阶段的来临
    心理上要开始注意身体没有中年阶段那样壮实了,要正面的接受,做适当的心理和生活上的调节。体认自己已经进入老龄阶段。不能刻意忽视和抗拒老年阶段的来临,甚至产生否定的心理,强力打扮,美容整形,欺骗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二)适应变化和衰老的事实
    对子孙不要一味地溺爱,过分娇惯。自己身体不舒服不要拼命地向家人诉说,但真有大毛病也要敢于面对,该怎么治疗就怎么治疗,别拖延。
三)享受神所赐的每一天
    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免疫功能,良好的情绪、乐观的态度和充足的信心是战胜疾病的良药。把心情放松,过比较舒适悠闲的生活,寻求有点小变化、小刺激、有小乐趣的生活,经常想办法尝试新的生活内容。
四)夫妻性生活的变化和适应
    人年过五十性能力就会有所变化。夫妻双方房事减少,性兴奋程度降低,反应变得迟钝,不像此前那样激烈了。
五)准备应付突然遭遇的事件和困难
    人有生老病死,旦夕祸福。年轻的时候人比较乐观坚强,担的起事,到了老年也要心理有个预测和准备。老年期是意外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不好的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心理上事先有所认识和准备,真出事后就能沉住气适应得了。

第五章  关怀癌症病人

    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
——林后1:3-4
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借着他也都是实在的,(实在原文作阿们)叫神因我们得荣耀。
——林后1:20
一、了解患者心理
一)仍抱有希望
    毋庸置疑,绝大多数癌症病人是依恋人生的,即使明知病入膏盲,仍企盼肉身生命延续。对此,应予理解、同情,给予必要的安慰,使之怀有希望。更重要的是认识生命的意义。
二)不承认现实
    有些癌症患者明知已是癌症晚期,却讳言实情。对此,不要揭穿他的假象,仍应对症治疗,特别是剧痛者,按规定用药止痛。
三)忌妒、怪戾
    有些晚期癌症患者,性格变得怪戾,对人对社会抱忌妒、敌视态度,遇事发脾气。对此,只能解释,不能指责。
四)接受现实
    主动安排后事,使其不再痛苦地走向“另一世界”。对此,
应予满足。
五)要求提前离世
    许多癌症患者知道自己的病已无法治愈,便想尽早了断自己,以期摆脱痛苦,去除家属负担。对此,应多方劝慰,提防发生意外。
    二、给以挚诚关怀
                                                              
    案例分析:希西家王求寿
    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
——太6:27
    这是一项祈祷蒙允的记载,是一件好事。问题是信徒能否普遍地或直接地应用这事蹟的教训。这个神迹,完全出于神主权的干预。本来神的旨意已定,藉以赛亚吩咐希西家说:“你当留遗命与你的家,因为你必死,不能活了。”(王下20:1)
    然而希西家祈祷,神就怜悯,并赐他十五年的寿数。从这事件的后果看来,希西家在增寿的十五年间,并没有什么独特之贡献。反之:(逻辑推理)他病愈后,把宝库中的银子、金子、并一切的财宝都给巴比伦的使才看,导致后来犹大诸王先后被掳至巴比伦的惨况,因骄傲而失败(王下2012-19)。
希西家离世,他儿子玛拿西接续他作王,年十二岁,(王下20:21—21:1)可见他是在希西家求寿蒙允三年后出生的。玛拿西是犹大国中坏王中的一个。增寿十五年而生了一个这样的儿子。
从圣经的一贯真理看这事,人的祷告不能改变神的旨决意,乃是要配合神的旨意。(约一5:14-15;雅4:3-4)若勉强坚求,神或藉着他“许可的旨意”使事情成就,但结果不一定是美满的。人的生命在神手中,不是在人的手中(传3:1;诗139:16;徒17:28;太6:27)。希西家王求寿不可能成普遍的规范,信徒当然可以在病中求神医治,但神不一定会照我们所求的答应。
                                                            
    当癌症病人意识到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应根据其不同的心态给以挚诚关怀:
一)让病人慢慢去接受和整理心情  家人不宜过多干涉
    病人的生活,给予适度时间和空间。尊重病人有宁静的时刻,若亲友担心的话,不妨坦诚相对,互相表白内心感受,使双方更了解。
    二)让病人抒发其感受  若病人哭泣,不要劝阻,以平静的心聆听,表示了解与支持,分担病人的各种感受和反应。
    三)对于已婚的人,配偶的精神支持是最正面及最重要的力量。患者的配偶必须流露对患者的关怀和爱。
    四)探病时,必须准备多停留一刻,不要来去匆匆,这才能分担病人的心情。
    五)如病人要求,可诚实告知有关病情  不着边际的安慰和刻意隐瞒,只会造成病人对病情的猜疑和困扰。
    六)提供实质上的支持  如主动暂看管小孩、代购买基本的日常用品或陪伴病人到医院复诊,可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三、关怀癌症病人别“过度”
     据《家庭保健报》报道,当亲友患上癌症后,人们通常对其会加倍关心,而心理专家提醒,对于癌症患者关怀要适度,过度关怀反而易引起他们的心理不适。过度关怀的表现为:
    一)在患者面前明显表示怜悯与同情,与其交谈过于小心翼翼,患者会因此联想到自己与常人的区别及自己已被排斥于社会正常生活之外,那些内向、敏感的患者此种感觉会更强烈。
    二)关怀照顾过于无微不至,甚至连挤牙膏、拧毛巾都包办代替,这样易使患者感到自己已是一个废人,从而丧失生活的信心,有些患者还会产生依赖心理,曰久必会造成功能丧失。
   三)有意隔断患者与社会的联系。如过于严格地限制探视、禁止患者看书读报、缩小其活动范围等,这样做的后果是使病人孤独感更强烈,甚至产生被社会遗弃的感觉。
    四)不适当的忌口,如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碰,正常的夫妻生活也被婉拒剥夺,如此最易导致营养不良和精神异常。
   实际上,癌症患者只要不是情特别严重,不是特别治疗时必须采取的辅M8A!助措施(如实施化疗和个人治疗时需要隔离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则完全没有必要限制其正常活动,要鼓励其从生活自理开始向社会靠拢,才有益于康复。
五)“癌症病人不应该再去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会加速机体的血液循环,癌细胞会随着血流使扩散速度加快,使病情恶化”,这个观点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因为,体育锻炼可使血液中的白细胞增多,而白细胞具有吞噬癌细胞和细菌的能力,所以,癌症病人在肿瘤切除或者采用放射、化学治疗控制病情后,就应该适当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
  在肿瘤病人的康复运动中,首先值得推荐的就是散步。它运动量不大且简便易行,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除卧床不起的病人外,所有的肿瘤病人都可选择这种运动方式。
  
第六章  对临终病人家属的关怀
    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又说,你要写上。因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
——启21:4-5
    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林前10:13
一、了解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变化
    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什么事,我们所能承担的,乃是出于神。
——林后3:5
    一般情况下,临终病人家属要经历震惊、否认、愤怒、悲  伤和接受等几个阶段,而这几个阶段并非都必然发生,其发生的次序也可能有所改变。
    一)震惊、冲击
    当得知自己的亲人患癌症或不治之症后十分惊讶,难以接受既成的事实,好象被宣判了死刑,回想以往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即将破灭,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无限悲痛,甚至痛不欲生。
    二)否认
    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暂时有些缓解,家属这时往往会幻想病可以治好,或是怀疑医生诊断错了,抱有一线希望而四处求医问药。
    三)愤怒、接受
    当病人经过治疗不见好转,且病情日益加重,家属确认医治无望时,就很自然地产生了愤怒、怨恨、忌妒情绪,是一种求生无望的表现。同时,病人家属此时已经开始接受病人即将死亡的事实。
    四)悲伤、忧郁
    自得知病人不能治愈到患者死亡后一年甚至两年时间。此时,家属往往有负罪感,觉得对死者生前没有照顾好,甚至觉得自己对死者的死亡要负责任,同时有失落感与孤独感。空着的床位、死者留下的照片及遗物等都会令人悲伤。
    五)接受、解脱、重组
    认清逝者已逝,一切都已成为过去,逐步解脱,重新寻找新的生活方向,准备过新的生活,重组的过程是渐进的。
    二、影响临终病人家属心理变化的因素
    1、病人与其家属关系的亲密度
    2、病人病程的长短
    3、病人的年龄和家属的年龄
    4、病人家属的文化层次
    5、病人家属的性格
    6、病人知道病情与否
    7、其他支持系统的情况
    三、对临终病人家属的关怀
    目的是与家属建立信任关系,提供抒发哀伤情绪的机会,提供有关病人病情及照顾的信息与建议,提供支持与关怀,坚固信心。
    一)满足家属照顾病人的需要
    1986年费尔斯特和霍克(Ferszt &Houck)提出濒死病人家属有七大需求:
    1、了解病人病情、照顾等相关问题的发展。
    2、了解临终关怀小组中,哪些人会照顾病人。
    3、参与病人的日常照顾。
    4、知道病人受到临终关怀医疗小组良好照顾。
    5、被关怀与支持。
    6、了解病人死亡后相关事宜(处理后事) 。
    7、了解有关资源:经济补助、社会资源、义工团体等。
    指导家属积极配合医生,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各方面给予病人帮助和关怀,达到逝者死而无撼,生者问心无愧的目标。
    临终关怀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这一保护生命、光大生命的新学科、新服务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二)帮助临终患者家属调整好心理状态
1、应尽量保持自身健康和保存精力,减少无谓的体力和精力的消耗,体质差的家属,尤其是老年人或患有严重疾病的家属,更要多休息,防止发生意外情况。
2、通过到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等方式调节心情。
3、要客观认识到,死亡是人生发展的必然结果,死亡本身并不痛苦,而疾病的折磨才是痛苦的,不妨把死亡看作是患者对痛苦的自然解脱,更重要的是与神同在。家属应尽快接受患者即将死亡的现实。
4、积极取得医护人员的帮助,包括患者临终前的护理/离世后处理方法等,使自己心理负担减轻;可以向医护人员倾诉自己的痛苦和困惑,获取其指导。
   
   小结:
1、临终关怀是圣经的教训与教会的传统。
2、作为城南堂的教牧人员和义工要肩负起这一使命,并各样的知识与见识上准备自己,完成神的托付。
3、每位信徒当从圣经的视角来看待生与死,“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 (林前15:19)。以保罗为榜样:或活或死都是主的人,活着就是基督,死了也有益处。
4、学习爱人如己的功课,帮助我们的家人和周围的人及教会片组内的弟兄姐妹。

 

相关阅读
我堂诗班与郑州市圣乐团举行圣乐交流
2011/10/17  (查看4710次)
文树勋部长看望市两会神职人员
2011/12/28  (查看4106次)
为了孩子们—鞠名炯
2011/8/31  (查看4082次)
扶残小组事工动态—鞠名炯
2011/8/31  (查看4145次)
终极关怀第三次学习-肖莉
2011/9/1  (查看3771次)
终极关怀第三次学习-肖莉
2011/9/1  (查看3748次)
常德真光堂牧长同工来访
2011/9/3  (查看5778次)
芬兰基督教周刊主编尤西来访
2011/9/18  (查看4774次)
一位医学权威对终极关怀的见解
2011/9/29  (查看3479次)
跟帖区: [ 本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 ] 请对您发表的言论负责,谢谢合作。本站部份文章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管理员[Email:csnt1907@qq.com]以便及时处理。
验证码:
看不清
用户名: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匿名 2010/11/2 16:43:38对此信息发表评论说道:
在重视探访与临终关怀的同时,期望教会也能重视并帮助年轻人建立合神心意的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因为,这关系着教会的未来!

图片新闻
城南堂祷告组在前行—彭冬霞
     城南堂《汁满叶青》项目圆满结束
中年团契举行迎新年感恩崇拜
湘潭市岳塘教会诗班来我堂交流-李根茂
广东协和神学院教牧班来访
果实丰满 汁浆常青-李丹、由佳
城南堂“建造”见证分享会后心得收获-李薇
神的眼目正看顾这地方-彭冬霞
长沙市城南堂举行“建造见证分享会”-刘云
长沙市城南堂新老同工分享交流团契活动记实-由佳
置顶文章
推荐文章
访问排行top10